炒股配资指数网站 褪黑素真能助眠吗?真相来了……_睡眠_安眠药_药物
深夜11点炒股配资指数网站,27岁的白领小林熟练地拧开褪黑素瓶盖,吞下一粒“睡眠软糖”,刷着手机等待睡意降临。
两年间,她从偶尔服用变成每晚必吃,最近却开始感觉白天昏沉、记性变差……
这小小一粒“睡眠神器”,到底是救星还是陷阱?
深夜刷手机睡不着?
来粒褪黑素!
出差倒时差难受?
再来一粒!
如今,
褪黑素成为无数失眠青年的
“床头必备”,
新一代的“睡眠救星”。
展开剩余88%但褪黑素真如宣传那般
安全又万能吗?
褪黑素是什么?身体自带的“睡眠开关”
褪黑素并非什么神奇药物,而是人体大脑松果体自然分泌的一种激素。
它的分泌规律十分精准:夜幕降临,褪黑素分泌逐渐增加,对于规律作息的人,从机制上讲,人类内源性褪黑激素水平在自然睡眠开始前约2小时开始升高,并在约5小时后达到峰值。之后,褪黑素的合成逐渐减少,白天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。
这个“睡眠开关”对光线极其敏感——这也是为什么深夜刷手机会让你越看越清醒,手机蓝光会直接抑制褪黑素分泌,破坏自然的睡眠节律。
褪黑素水平在一生中会发生变化。
婴儿3~4个月时开始产生褪黑素,儿童时期逐渐增加,8~10岁达到顶峰,青春期后褪黑素分泌减少。
40~45岁以后,褪黑素水平逐渐下降。到70岁时,其水平仅占青春期前水平的10%,这也是许多老人睡眠浅、易早醒的重要原因。
神奇功效?褪黑素只对两类人有效
翻看褪黑素产品的宣传页,仿佛它是万能安眠药。但真相是:褪黑素仅对特定人群有效。
褪黑素仅用于昼夜节律失调型睡眠觉醒障碍,如昼夜节律延迟综合征和时差变化所致失眠的短期应用,不建议作为常规药物治疗失眠。
第一类受益者是昼夜节律紊乱人群。
经常跨国飞行的“空中飞人”、夜班医护人员、昼夜颠倒的“程序猿”,他们的生物钟常被打乱。此时短期服用褪黑素,能帮助重置生物钟。
第二类是褪黑素分泌不足的老年人。
对于55岁以上因褪黑素减少导致的睡眠维持困难,褪黑素缓释剂可能有短期改善作用。
而对大多数因压力、焦虑失眠的年轻人,褪黑素往往效果甚微。
被忽视的风险副作用比你想象的更多
“天然无害”是褪黑素产品最诱人的标签,但真相远非如此。
短期副作用
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白天嗜睡,甚至出现怪异梦境或噩梦。
长期危害
大剂量服用可能抑制自身褪黑素分泌能力,导致“越吃越没用”。
长期服用者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涣散,大剂量褪黑素(10mg/d以上)可抑制性激素分泌。
特殊人群风险
孕妇服用可能影响胎儿。
肝肾功能不全者会出现药物代谢困难。
青少年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干扰性激素分泌,增加青春期发育迟缓风险。
自身免疫疾病患者(如类风湿、系统性红斑狼疮)更要远离。
最令人担忧的是,根据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的《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》,19~35岁青壮年是睡眠问题高发年龄段,而这恰恰是最不适合长期服用褪黑素的群体!
褪黑素vs安眠药根本不是一回事!
许多人把褪黑素当“温和安眠药”,这是天大的误会。
作用机制不同
褪黑素是“生物钟调节剂”,通过调节睡眠觉醒节律促眠。
而安眠药(如唑吡坦、艾司唑仑)属于中枢神经抑制剂,直接强制大脑“关机”。
依赖性差异
褪黑素(外源性补充剂)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抑制自身褪黑素分泌。
褪黑素受体激动剂(如处方药雷美替胺)通过激动褪黑素受体发挥作用,依赖性及成瘾性较低、通常无戒断症状和呼吸抑制作用,次日残留作用少,但长期使用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传统安眠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生理依赖,停药时出现戒断反应。
法律地位悬殊
各国对于褪黑素的监管差异巨大。
在美国褪黑素是膳食补充剂(不受FDA监管);欧盟禁止其作为食品原料;澳大利亚认定为药物。
在中国,用于改善睡眠的普通褪黑素补充类产品被限定为保健食品,若作为药物成分使用,则需遵循药品监管标准。
简单说:褪黑素是帮你找对睡觉时间的“向导”,安眠药则是直接打晕你的“闷棍”。
科学使用三不要不要当安眠药
对焦虑抑郁导致的失眠基本无效。
不要混合使用
避免褪黑素与抗抑郁药(氟伏沙明)、避孕药、酒精同服,可能引发不良反应。
不要长期依赖
长期连续服用可能抑制自身分泌功能,造成暂时性节律紊乱。
与其依赖外源补充,不如激活身体自带的“睡眠力”。
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,调暗卧室灯光;热水泡脚放松神经;午后避免咖啡因——这些简单方法比任何药丸都更安全有效。
健康的睡眠需要节律的稳定,
而非药丸的堆砌。
参考文献:
1.Poza J J, Pujol M, Ortega-Albás J J, et al. Melatonin in sleep disorders[J]. Neurología (English Edition), 2022, 37(7): 575-585.
2.Xie Z, Chen F, Li W A, et al. A review of sleep disorders and melatonin[J]. Neurological research, 2017, 39(6): 559-565.
3.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.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(2023版)[J]. 中华神经科杂志, 2024, 57(6): 560-584.
说明:文字原创炒股配资指数网站,部分图片由AI生成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